中国式“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由来(二)
情境化思维指的是在一种情境下国人的代入感会很强,从而做出跟那个情景相符合的事情来。这件事甚至可以是他平时所不想、不愿甚至不屑的事,在那个情景中他也会去做……曾经与欧洲媒体讨论过中国的民意调查存在的问题,我说有些调查需要考虑到情境,西方文化环境下长大的记者不甚理解这点。
继续前文[他律型社会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现实理性”的目光短浅;乞食心态和体制依赖;人情法则和情境化思维
中国式“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由来(一)
文革运动之所以容易煽起不只缘于人们服从权威的潜意识,还有那种“终于翻身”的压抑释放,这种释放直接就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每一种心理极端都暗示其反面,或与其反面维持着某种密切的根本性的关系…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在不少方面成为抗争的阻碍。厌恶鄙视或逃离都不是解决之道,我们更希望能正视、警惕和改变。本系列借时效话题分析主要中国社会常见现象,给动员以参考。
信息分析心理学:因果认知中的偏见(二)
如果你认为经济问题主要是经济原因造成的、大事件一定会有大背景、小事件不可能影响历史进程……你就掉入了“同一性谬误”。虽然如此解释能让叙述看起来更连贯、更具逻辑和说服力,但肯定不能指望它与事实相符。
当然不否定暗箱政治的复杂性,分析封闭程度过高的国家和政府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数据、时间甚至兴趣,但至少应该大致了解需要掌握些什么,才能判断信息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显然不能靠人们的直觉本能来完成,直觉只能帮你挑一个自己觉得好玩的结论去信任:
继续前文话题,信息分析研究最后一篇~ 我们不会着重于提供具体事件的分析结论,那样似乎可以有丰富的出稿量,但价值却是极有限的,我们希望能将方法介绍给你,授人以渔,你可以用它自己去分析,或者判断那些铺天盖地的结论、权威级大师的观点,究竟靠谱几成。
信息分析心理学:因果认知中的偏见(一)
反证法有很大的适用空间,也是专业培训所推荐的方法,然当下的状况却是 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历史学家的方法,而非科学家的。历史学家是通过想象,将支离破碎的信息构建成连贯的故事,如今它却存在于许多自媒体和野生时评人的作品中……
互联网时代,类似败笔铺天盖地,无法不怀疑其与传播心理有关。为了抢吸睛度不惜一切,各种夸张的姿势、极端和偏颇淹没了思考的价值,完全得不偿失。或许也与人们的某种习惯有关——很难接受偶然和随机的概念,连支骰子都认为存在上帝的旨意。“因为”这个词在口语中的泛滥状况,或许很说明问题
更多信息分析心理学:局部一致的骗局和不确定性证据
一些中文媒体的思考分析能力已经非常差了,以至于完全不在乎究竟差在哪里。
假设分析人士综合相关数据后认为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是75%,且确定相关证据准确无误,于是由此判定政治变革的可能性是75%,但最终结论并不是这样,而是政治变革实际发生的概率只有56%,即两个75%相乘的结果……继续 信息分析心理学话题,介绍一些方法:
信息分析心理学:证据评估中常见的偏见
信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与它作为证据的实际价值之间并不成正比——那些生动的、具体的、被称之为亲历的信息更容易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比如 近期有个比较火的文章说十九大后“会民主化”,据称是来自陈毅的儿子陈小鲁……
暗箱政治滋生了不少宫廷八卦爱好者和各种揣测,甚至杜撰结论已对时评界产生了影响……写篇文章骗打赏可能无所谓,但如果被用到策略上 恐怕会有严重后果。开启新话题,信息分析心理学 为媒体和时评人,也为关心时政的您
更多Twitter新任共军经历的中国区董事 中文用户需要警惕什么
早前中国当局顶多使用大量五毛水军干扰舆论,但没可能找得到发言者的具体现实身份,只要用户严格区别墙内外的明文注册信息、坚决不使用位置功能,避免与陌生人私聊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内容。不过,目前看来这点需要怀疑了……曾有多年中共军人经历、与中国公安部合作的陈葵上任「Twitter大中华区董事」,做为中文用户你需要警惕什么:
更多互联网政治:搜索引擎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逻辑
社会学家说「搜索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谷歌只是一家公司,而搜索是个更广义的概念,它已无处不在。基于搜索自身的优势,它经常能主导思维懒惰者的意识,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甚至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现实生活,政治和经济……
商业上成功的网络公司在赛博空间拥有了几乎无可想象的权力,尤其是在对内容的操控方面。被中国当局视为首要关键的网络管制最先拿下的是网络公司,用不断加强的管制条例(大棒)和人为的不平等竞争环境(胡萝卜),来让这些国家局域网“巨头”乖乖当枪。
更多False news:“敌我识别镜”上阵 大一统专项搜捕将再启动
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用偷窥到的公众隐私数据、明目张胆地给人们评分,所谓的「信用等级」上一个糟糕的分数就能让你的实际利益损失惨重,但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分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它们究竟合不合理。更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此不甚关心,他们只想要高分,速食文化令人无暇顾及复杂的本源。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当权者对民间了如指掌、而民间却对当权者几乎一无所知,科技和相关法律造就了一面单向镜,重要数据被政府把控、算法被保密政策隐藏,民众在享受便利服务和虚荣心满足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隐私更加重要这一关键…
更多赛博空间行为心理:群组极化和隐私“双刃剑”(下)
信息所消费的是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越丰富,注意力就越匮乏。互联网真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以往宣传中广为熟悉的结论是否存在误导性?我们可以将经验提前,在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赛博空间的政治、经济和行为心理。继续这个话题:
当一种社会身份凸显时,人们通过比较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组中其他成员(包括想象中的典型群成员)的态度行为,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组标准,这被称为自我刻板印象……
更多赛博空间行为心理:网络论战和身份凸显性的被动局限(中)
继续昨天的话题。网络论战是如何发生的,它对哪一方是有价值的,如何利用;身份凸显性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中文网络环境中的身份凸显性为何出现被动局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完全是墙造成的吗?结合近期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 加以解释。详细:
M是业余影视工作者,他所在的一个群聊近期更换了群主,新群主是位小有名气的导演。M感觉这位导演蛮有趣,发红包的时候,他要求抢到的人必须表示感谢,没有感谢的群成员会被踢出去。并且这个群聊是要求所有人用「实名+职业」标注群名片的,也就是凸出了社会身份,几乎所有人都顺应了这一看起来很奇怪的规范……
更多赛博空间行为心理:你遇到的问题可能不止有语言(上)
赛博空间已成为社会影响发挥作用的主要媒介,我们有必要更多去了解它,或者说去了解赛博空间中的我们自己。本文综合了350个群聊、囊括绝大多数社会领域和属性,观察期超过一年,抓取典型现象加以分析,以便寻求解决之道,或者修正策略。
我们的语言风格传递的信息是「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它关乎我们的认同需求。语言、言语、沟通都需要以共享的意义框架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事实无疑令他们更具社会性和情境考量,在赛博空间更是如此……继续前文话题:(上篇)语言、语境和交流
更多未被意识到的阻隔——互联网政治民主化的三重门
互联网拉平了传统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又制造了新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结构性的,已与构造起网络的那些超链接融为一体;它也是经济性的,在国际大牌互联网公司的支配之下;它还是社会性的,种族、学位、身份和头衔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赛博空间的语话权。
等级制或许是无可不免的,它是组织巨量内容的方法,但也因此令那些对互联网有益于民主价值的肯定保持了谨慎。
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证实着这点——巨大松散的公民联盟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自我组织,于是有很多观点认为,去媒体化的政治行动从根本上弱化了政治精英作用的同时,为更大的组织灵活性留有了余地…但它是绝对的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