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际传播三:改善认知和自我 提升传播效率
调查显示,不少理论人士有这样的困惑:“这些早在数年前我已经论述清楚的议题,为什么如今还被如此多人当作新鲜并一无所知”。发布是完成了 也刷屏转发了,但没能形成有效的影响,智识发挥作用的渠道被堵塞。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能让人们在一片嘈杂中听到你是很难的,记住你就更难,人际传播不仅是必需的技巧,也是提升政治效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继续话题[互联网人际传播]三:改善认知和更充分的自我能帮你在传播中提升效率,具体怎么做?
互联网人际传播:足以提效的“有意识”和舆论场复杂的文化模型
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改变现存的社会秩序;忽略媒介是“书面文化”和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互联网环境里革故鼎新。
……当连接关系足够强劲,互联网形成的团体组织同样可以更具战斗力,在舆论战中加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太过强劲的阳性文化会损伤人际拓展,继而导致小团体不断内卷、边缘和被孤立…[互联网人际传播二]继续介绍,并具有给出方法:
更多互联网人际传播:无意识中的噪音和需意识到的语境
介绍一些人际传播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模拟修正,您能从中发现:为什么一些简单的讨论会把寻常议题变成闹剧,为什么比较重要的内容反而“不具吸引力”,为什么口水和单调的观点重复让整体看起来“毫无进展”,以及该如何提升我们的传播质量:
“网络传播中必需用文字来实现包括共鸣和感染力在内的传播目的,在语境落差很大的情况下是较难做到的,结果便是我们常见的悲情泛滥推理不足”。开启新话题:人际传播,为互联网政治影响助力
更多你可能误会了的“暴力”和“非暴力”
“不要使用暴力”,这在政治策略和人道主义原则方面很容易理解,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是,劝告说大家不要使用暴力的动机非常可疑。
它巩固了一个后果严重且广为流传的错误看法,那就是将暴力和攻击性等同起来了。所以一些人要求无暴力是基于道德上的不接受攻击性,而很多人也是这么感觉的。但很显然这是错误的理解。有目的的人和组织会劫持高贵的伦理价值,令其被道德和意识形态所利用,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合理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得以表达才可能是克服危机、解决矛盾、实现社会真正变化所必需的前提。
中共“军事文化网络主题论坛”上透露了什么信息
谷歌“2016中国军事文化网络主题论坛”能看到上百媒体或网站对相关报道通稿的转载,该消息发布于6月15号,网络舆论提示关注的时间是7月4号,这其间没有更多注意力指向该“论坛”相关内容。为什么呢,民间对网络管制已经审蠢疲劳了?不过还是有些值得关注的信息。逐条研究下:
更多传播、表达,和公开平台的冷淡
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有着本质上不可避免的关联性,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人际传播也在定义人际关系。互联网关系中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决定于我们最终形成哪种关系。对内容选择和传播技巧的苛刻要求,原因在此:
上个月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从墙内外不同平台、不同社群中收集到的结论显示,有近半数的参与者认为会首选群聊为获取信息的理想渠道。本文来分析一下,公开平台和群聊各自的利弊:
更多极权主义和威权主义的区别——当下公共讨论中频发的谬误
在那些关心时政的公共讨论中,常见与党国的“国情论”类似的“中国转型特殊论”,坐井观天,片面否定他国的转型经验;或者,如二战后的“奥斯维辛后无诗歌”一般沉浸在大屠杀后的虚无主义中,看不到未来积极转型的可能。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围绕极权主义和威权主义的争论,这也是我和郝建老师每次见面必掐的话题之一。他总是坚持,中国现在属于极权主义。而类似的简单判断,加上当局对公民社会的打压,在新兴的社会空间里弥漫着一种“公民社会失败论”,“冰河世纪到来”的悲观论调、各种取消抗争、早发早移的右派幼稚病甚嚣其上。。。
更多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阻碍型性格和强迫性人格——社会角色的代偿可能
从广泛的角度来说,人们只需向外踏出必要的一步,仅一步而已,但一个强迫型性格的人却不敢这么做——我们通常讲到“红线意识”的时候一般是指党管媒体下的新闻机构,但该意识其实是社会性的,就如政治反对者所言:在“现有的法治框架”下没有真正的反对。
具体分析两种特色级性格,是它们共同构成了极权体制,削弱其规模有助于顺利转型 ,避免迭代。
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物质主义的由来、恶意愚蠢和攻击性冷漠
一个假说被反复验证 :这个体制的管理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愚笨和低级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怒民众并以此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谎言与权力结合之后 ,其表现越愚蠢 ,这种结合就会越坚固 ,也会激起更多的愤怒 ,而这种愤怒终究会过去 ,慢慢的人们便没有力气和勇气去进行有目的的反抗 。
……
很多现象并非没被发现,而是观察者的评价太过表面(就事论事),反而令根源问题得以无限膨胀。比如,擦边球、反讽和双关语并不是什么高超的技巧,而是压抑的表证。继续前文话题[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
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压抑的恶果和被误解的代偿
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压力山大、消极悲观充斥社会,虚无主义在政治异议群体内弥漫,反对的执行力表现从抗争化为了移民……疏离自我永远不会达到稳定的终止状态,它是一个永久的压制过程。
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内核”被各种负面情感所包围,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恐惧 。协助者需要让患者了解到自己怕的究竟是什么,通过陈述、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情。目前很多时政观察者擅长揭露和批判白色恐怖的细节,但不擅长消解社会恐慌,整体上反而呈现“衬托趋势”,一定程度上协助了当权者的目的。继续前文[诊疗笔记: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
更多诊疗笔记:求极权社会心理阴影面积——健康的人格、缺陷及缺陷的形成
当你发现社交网络上蓝天白云的图片被当作惊喜晒出来求点赞,进口食品、禁书、被禁影视作品下载种子等等都成为值得炫耀的资源时,那真的没什么光荣的,正相反,是悲哀。它意味着人的基本需求都变得奢侈,这是政权的罪恶。
人格畸形是不容易辨认的,尤其是当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时候,反而会被视之为“正常”。真实的正常指的是:坦率、诚实、独立、批判性推理能力、自我肯定、创造力和反对多数派的勇气。
继续前文: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
诊疗笔记:求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面积(下)
几乎所有人都屈服于分数说话、学历标尺的评价体系,身份地位被认为是真理的象征。以至于政治批评者也习惯于给自己冠上一大堆头衔,才能让自己的观点赢取公信力。他们说,没办法,人们的认知已经固化了……
网络上,当人们为了扩展连接关系而建立了很多大型群聊后发现,其中的群友不是沉默寡言,就是破口大骂,信任缺失已影响到倾听的能力、失去了对平等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独立人格太多被压抑,社交网络的视觉匿名便提供给人们一种发泄的机会。群聊很容易捕获这类特征,更多人是在表演,而非获取和学习,也没有那个兴趣。因而错失了互联网最珍贵的价值:连接能力。《诊疗笔记二:》
更多诊疗笔记:求极权社会的心理阴影面积(上)
极权的常年压制已经操控了人们的生活,其范围远不限于政治和社会领域,也波及到科研、经济、法律、艺术,甚至人际交往和日常文化层面,最重要的是对个体的心理结构产生了影响。尽管每个人都无法逃离这个变形的制度,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奋力抵抗。不过也有不少人自以为是在抵抗,实则已被感染,他们用来嘲讽极权的方法大多没跑出极权常用的手段,很有讽刺味道。
极权维稳机制建立在民众的恐惧之上,通过渗透和粉饰恐惧直接掌控民众的心理结构。人们潜在的恐惧感就是他们源源不断的资源,心理疗法称之为不自知紧张状态。今日话题:诊疗笔记(上)
更多中国式“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由来(三)
个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本身的问题并不在于崇拜对象是什么人,换句话说就是,政治反对者如果使用极权习惯的模式去反洗脑和动员,是很难成功的。
继续前文[他律型社会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弱者情结和清官明君梦;权力和面子;局域网中的“辩论”;反鸡汤未遂掉汤锅里;中国式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