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问题四:便捷科技,还是圆形监狱?
官僚集团对于信息的渴求是日益增长的、且永无止境。任何有关应该如何限制信息的使用、以及哪些数据不能分享等预先制定的规则,对于它们来说不如废纸一张。功能蠕变是一个绝对的现实。长期令人感觉遗憾的一点是,对于隐私问题,公众的关注度远不如评论人士多,它还停留在谈资阶段。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被拉入了这场战役,有些你应该熟知的、可以保护自己的装备其实就在眼前…
更多隐私问题三:监视社会的由来和糟糕的“美国也有”
一个政府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在任何时候对每一个人都进行监视,为了减少开支,这一政治制度也需要不确定性——个人可以自己估测被监视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永远不会降为零。它还必须与奖惩相权衡,如果一个极权政府要控制其人民的话,那么它需要实施严厉的惩罚,以使天平倾向有利于它的那一边。这种惩罚必须被公开,准确说是被宣传出来,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更多隐私问题(二):社群主义、审查和“换位监视”
我们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去躲避无处不在的监控,但监控者所能使用的技术总是很令人吃惊,如果我们一直使用逃跑姿势的话,在这场较量中恐怕注定会失败。“之所以会掉进一个显而易见的陷阱,有可能因为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完全是错的”……
——网络空间是如何进行监控的?可以怎样摆脱监控?
隐私问题(一):互联网审查、决定权隐私和意识形态隐私
中国人究竟对“隐私问题”了解多少?是的确不重视,还是压根不懂?中国人对“privacy”的理解与文化有什么关系,是只能肤浅的认识,还是根本性误会?我经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如果隐私被损伤,民主就会崩塌,在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尤其令人焦虑…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完结篇:反守为攻
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左右你的思考和认知,而且他们经常能成功,仅仅能做到识别是不够的,你还要掌握迎战的方法。民主不只是那一张选票,它是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认知基础,在信息轰炸的互联网时代,这些能力更显重要——拿起武器,反守为攻。怎么做?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虚假帮派——效力最强的宣传攻势
你要以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便于将你希望做到的事合理化,并让你显得更具亲和力且令人信服”——比如这样:我们是同样的人,有同样的境遇和经历,你可以信任我,因为我能懂你(那么就按我说的做吧)~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恐惧诉求——埋下情绪 操控思想
恐惧诉求很强大,因为它分散了人们对议案的细致思考,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想方设法让自己摆脱恐惧的思索中。不可能理性的恐惧感加强了信息的欺骗性,更不用说还有恐惧自身的残酷,解析恐惧诉求如何发挥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抵御路径。但并非所有的恐惧诉求都能达成目的,那些宣传毒品可怕后果、安全套重要性的广告似乎并没起到太大作用,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导致激发恐惧的诉求产生效力呢?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伪真相——新闻机构和读者皆需谨慎
大众媒体也许不能让人想其所想,却惊讶地做到了让人们思其所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这种不同视角很可能取决于那些作者、编辑和网络信息发布者每天给我们描绘的图景…
不论是性侵传闻还是金重齐案,都有媒体在报道这些传闻的时候不加深究,仅凭网络搜索来的信息汇集成篇。当然不否认中国的封锁管控令外媒难以接触到可靠渠道,但在未确认之前应该将无法确认的细节讲清楚,而不是以想象力去充实你的story…[劝导术5;伪真相]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宣传即侵略”——埋下诱饵 乖乖上钩
稍微注意下就能发现,互联网舆论场中密布着各式各样且乱七八糟的类推和隐喻,它们甚至是有些不擅理论的写手引以为傲的特色。这一片嘈杂中,某些有计划的劝导大可信马由缰……
提问题就是一种微妙的前期劝导。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给其他问题下定义、可以委婉地道出“正确答案”,或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绝不要提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劝导术四:宣传即侵略
更多警惕微妙的劝导术:影响力强大的措辞和想象中的“美女”
语言被人们下意识用来对各种信息划分归类,也正因此,语言具有强大的劝服力量。当人们在用“一个90后的小女孩怎么可能颠覆国家政权”这句话刷屏的时候,一个标签就确立了……
宣传者描述一个事物,给其打上标签,下个定义,做为信息的接收者只要认可了这种界定,那么在进入辩论之前就已经达成前期劝导了。
关键字:南海仲裁、赵威
继续[微妙的劝导术 三]
警惕微妙的劝导术:互联网上的认知吝啬鬼和理性化怪圈
一种常用来辨别宣传的方法是:令受众惬意和愉快的程度…如果你发现自己即刻便喜欢上了演说者,或许意味着你得到的并非真理,可能仅是富有效力的宣传。
宣传者是如何掌控人们情绪的?纯粹抹黑的目的是什么?撞上南墙的人更不容易回头,啥道理?理性化怪圈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危害?
[警惕微妙的劝导术2:互联网上的认知吝啬鬼和理性化怪圈]
警惕微妙的劝导术:政治宣传和大众劝导——你可能没意识到的信息陷阱
人类的思考有种惯性,一有机会就去选择心理认知捷径以保存认知能量,并且不断为自己的思想自圆其说,好让它们看起来更合理。于是宣传者喜欢研究能让人们产生偏见和情绪爆棚的策略,以利用人的两种基本倾向:认知捷径和自圆其说。
一条信息劝导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接受者如何读它,并作出怎样的回应,这种回应因个体、环境及信息自身吸引力的不同而改变。有些情形里,人们的判断力会被恐惧、希望和不安全感等情绪雾化…以赵威事件舆论冲突等话题为例,开启新议题:[警惕微妙的劝导术]
更多互联网人际传播四:细节技巧和四步策略给传播增值
更有甚者能暗示目标受众自我说服——这不是推荐的策略,它多半用于需要被警惕的传播(影响),比如有目的的政治游说、心理逼供、催眠。它含有极权主义特征和狡骗的元素。
网络媒体依旧保持着传统平煤的精英代言人形象,然而精英们并没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公众思维习惯——这一媒介的基础特征是反权威、无中心,脱欧公投结论与此前的媒体舆论立场截然相反,所谓理性劝导输的一塌糊涂,值得反思的东西很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