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际传播四:细节技巧和四步策略给传播增值

文/
Xu Lin

人际权力

这里所说的权力是一个人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如果你能快速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你就有了驾驭于此人之上的权力,反之,他人的权力就驾驭于你。很明显,人际权力最大的特点是不对称,如果某人权力很大,那么另一个人的权力就相对较小。

权力不可滥用,会制造人际暴力,有效的利用权力能令其为传播加分。

有些人认为必须守护自己拥有的权力,担心和他人分享会削弱自己的权力。但社会学研究认为,与他人分享权力、赋予他人权力,实际上会增强自己的权力。不仅仅是利他的品德,并且是一种哲学:被赋予权力者在人际关系中能表现出更为积极浓厚的兴趣、更勇于挑战。

众所周知,互联网信息并没能实在真正的民主化,基于影响力划分的阶层令很多内容无法被更多人所知晓。网络名人们拥有的庞大粉丝量就是人际权力的质量,善用自己权力的网络名人应该通过转发和互动让那些影响力低微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而不是一味的宣传自己。这是促进信息民主化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细节策略,比如改变吹毛求疵的习惯:事实上这不会给挑毛病的人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大会给被挑剔的人带来什么坏处。提出的批评最好有建设性,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为态度,避免挑衅谩骂,哪怕是面对天壤之别的认知。一句傻逼的确简单明了,但剥夺他人人际权力的同时,你自己的权力也被损失掉了许多。试想一下,把傻逼、无知、绝对错误等词汇放在句首的时候,后面哪怕说的再有道理,估计对方也不可能听得进去了。

注意:在任何人际关系中,拥有权力的一方对他人控制的利益或惩罚都会表现出较少的兴趣和依赖。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需要维护一段人际关系,他在这段关系中就越处于劣势地位,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少。

增强自己的人际权力

尽管人们在不同时机和领域使用权力的程度千差万别,但人人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自己的权力。当然权力也可能被削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你试图操控他人而失败的时候。

人际传播中权力的分析有三个方向:关系中的权力、个人权力和信息权力。其中个人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力量,取决于你拥有的信誉,包括专业程度、品质和魅力。

信息权力包括前文中提到的语言策略,还有知识储备。有些人在辩论中喜欢掉书袋,就是在试图盗取信息权力。或者说你还是回去读某本书吧,这种时候很可能对方也不怎么掌握该书中的观点(否则他很容易脱口而出),可以试验一下,干脆说自己没读过这本书,请教其给出重要观点,然后以当前论题为基础加以反驳。我们在这一话题开篇的时候就有说明,很多社科类理论本身并非真理,它更多是给出一个思考方式,使用在不同议题不同情势条件下时要按需调整。

获取权力的细节技巧

首先要让人听起来有信心,说话有理有据、既不谦卑也不狂躁。其次占据空间,自然得体的参与会谈,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而不是自我表现欲。提出一些能让人做出回应的想法,即便被否定,你也同样可以控制会谈的框架。准备要充分,清楚自己需要达成什么样的进展,在互动中不易被带偏。最后就是尝试建立同盟意识,把我的观点,变成我们的观点。

似乎很多人不理解这点,尤其在互联网上,人们认为口气霸道才能掌控局面,其实这是个错觉。当你显得强势时,对方只能表现出更大的强势来压过你,同时你们都损失了传播权力,因为这之间不可能形成事实的影响。

有权力就有特权,有些权力较大的人会欺负他人,出现人际暴力。维护权力的观点并不是支持忍让,遇到明显的欺负就必须回应以维护自己,说出你的反对、原则和理由。

推荐四步影响策略

首先,控制住局面,为你的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我们称其为前馈。前馈只是一种铺垫,对如何提出和表达一个信息的安排。群聊的自闭性很适合设置前馈,比如引出一个话题,当人们大多感兴趣的时候,及时抓住疑惑点。如果这一步成功了,它可以营造出一种人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地球人都知道的假意识环境——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理所当然,而是颇具争议。

信息传播者用铺垫来投射自身希望以何种方式解释或讨论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影响认知反应,甚至能让你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输出观点并获得认可和赞成。

接下来传播者需要建立一个受众喜欢的形象,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创建来源可信度。换句话说就是,信息传播者需要看起来招人喜欢、并且权威性靠谱,或者具备其他的能吸引人的特质。别笑,这个很关键。你可能怀疑:这不是在顺应直觉型认知吗?没错,但不是顺应,而是利用,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动他人进入推理型认知。理论人士总喜欢夸大其受众的理性程度,这是败笔的第一步。

在社交网络上,你只有两个途径,头像和诙谐风趣的语感,给受众一个值得亲近的印象。现实中的领域权威如果经常有曝光,最好使用真人头像,能大幅提升信誉。不过在中国,不推荐公开平台这样做,使用加密功能的通讯工具组建大型群聊是可以的,注意隐藏手机号。

第三个策略是,设法将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和思路凝聚在传播者希望他们思考的信息上,比如,打断目标受众批评一个提议的思路,或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至具有震撼力的形象上,更有甚者能暗示目标受众自我说服”——最后这点不是推荐的策略,只是指出存在这种能力。它多半用于需要被警惕的传播(影响),比如有目的的政治游说、心理逼供、催眠。它含有极权主义特征和狡骗的元素。

最后一种策略,有效的控制目标受众的情感,始终遵循一条比较简单的规则:激发出情感后迅速向目标受众提供应对方法,这个方法恰好就是传播者期望的观点和目的。这种情况下,为了逃避负面情绪,目标受众会专注于处理感情,对传播者提出的想法能很有效的回应。

业务熟练的律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番成功的影响(说服)最重要的就是前馈——设定话题,让话题能顺着自己计划的方向发展。在网络上实现这点只能通过更高的自我曝光度,稀释视觉匿名效应(注意平衡安全性)。

对于最后一条——调动和利用情感,说明一下,有些危险,也是狡猾的政客们最擅长的东西,但它对政治宣传来说真的很有效。金融时报在评论英国脱欧公投结论的文章中写了那么一段话:

精英政治和有效市场所推崇的所谓理性,往往并不具有感染力和恫吓力,有知识的乌合之众越来越跟从复杂的本能……现有体制在乌合之众面前是脆弱的。民族是受其性格左右的,内在于这种性格不协调的所有制度都只能是一件借来的衣服,是暂时的伪装群体从来不渴望真理,谁能让他们产生幻想,谁就能轻易地主宰他们,谁试图破灭他们的幻想,谁就将永远成为他们的敌人”……

我认为这段话的表达并不是在贬低乌合之众,而是承认了媒体和精英的宣传失败。恐怕也是唯一一家承认政治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能力有所变化的媒体。网络媒体依旧保持着传统平煤的精英代言人形象,然而精英们并没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公众思维习惯——这一媒介的基础特征是反权威、无中心,公投结论与此前的媒体舆论截然相反,所谓理性劝导输的一塌糊涂,值得反思的东西很多。

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却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改变现存的社会秩序。忽略媒介是书面文化和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互联网环境里革故鼎新。

需要重申的是,传统媒介的政治宣传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改名为政治传播,因为它不再是单向渠道——你能迅速收获反馈,却不容易立稳一个前馈。但不能否认,传统宣传依旧有其不可小视的威力,尤其是在极权/威权文化的社会里,人们在网络媒介下依旧对权威性表现出足够的敏感,政治宣传仍有效力,也值得警惕。

如上所述,您应该已看出,人际传播(政治宣传)亦正亦邪,高水平的宣传可以成为林肯在葛底斯堡的经典演说,也可能变成戈培尔的洗脑邪魔。但错不在宣传本身。要求公众去抑制情绪是不科学的,我们只能更多的指出可能出现陷阱的迹象。有关预防针,晚些时候还会继续介绍。

 

评论

Cialis Generico Espana Contrareembolso <a href=http://asacdz.com>buy generic cialis</a> Comprare Cialis Online Doxycycline Mail Order Virginia Beach

Get Presctiption Online For Toradol Im Keflex 500mg Capsules Propecia Heart Disease <a href=http://asacdz.com>generic cialis canada</a> Cialis Y La Disfuncion Erectil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