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微信和退出所有通讯应用的群聊有无数种理由,超乎你的想象

(泡泡特约)也许你尚未觉察到的一个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退出群聊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明显增多,部分人干脆卸载了那些对他们自己来说主要提供群聊服务的通讯应用。

昔日火爆的社交媒体社群正在萎缩,我于去年7月观察并分析过的现象发生了逆转。出了什么事?

很难对因由做出简单的汇总,我试过了,不过列举一下收集到的个人意见倒是不难。以下均为化名——

钱:知识方面很难有收获。共同语言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经常能和你在同一频道上……我感觉它(群聊)只是个个人表达的舞台,甚至很多时候并没有观众。嗯你知道的,那是种带着尴尬的孤独感;

孙:我不觉得能在其中找到朋友。我是说那种可以合作的朋友,嗯,大家只是聊聊天解解闷儿而已,如果提什么共同理想共同利益、集体行动,恐怕你绝对会失望;

李: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我指的不是出售商品的那种(如果东西靠谱我大概会买),而是最广义的贩卖,从观点到价值观、从阶层地位到颜值胸围,一切都是商品,那些根本不参与任何讨论的人,却要把自己的浅薄甚至无知的只言片语群发给所有人……他们在争先恐后的想要改变你的思想,我感觉这种宣传很专制;

周:剽窃者。内容营销时代嘛,潜水群聊的卖家各处收集人们的意见,再去整合汇总成自己的所谓原创,然后你们还得给他们支付赏钱,因为那里面有你的个人意见,它能让你看着顺眼,哈哈,这能叫骗共鸣吗?我开玩笑的;

吴:女人小心啦尤其是漂亮姑娘,不管什么形式的群聊,有些男人真的只是为猎艳而来,他们才不会在乎你有什么思想,加个好友、私聊搭讪才是目的。不过你要是想从中找个真爱而且不介意烂桃花的话,不妨试试,如果到头来证明只是浪费时间,那就活该咯;

郑:无趣。中国式的那种无趣,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连笑点都是馊的。话题老旧、视野狭窄、浅薄甚至没有挖掘价值,如果你想思考点什么,那么对你来说这些中文群聊里的文字跟表情包刷屏没什么区别;

王:重复。我觉得一个礼拜不看它们(群聊)也不会错过什么重点,因为绝大多数人说的都是重复的话,就像追尾巴的猫,哪怕它跑得大汗淋漓,也始终在院子里打转;

冯:丧文化。不知道这样形容是不是恰当,有点像颓废主义那种无力反抗的萎靡感,我是说氛围,当然它完全不具备颓废主义的审美。总之就是给人一种人生无望、个人无价值、颓唐虚无的感觉,仿佛进入了抑郁症ICU……如果用词不当抑郁症患者请不要介意;

陈:过时。我承认有些转发进群聊资讯还是不错的,但整体上就是严重的过时,纵观互联网你能感觉到一种下台阶的状况——中文资讯比英文资讯更普遍的过时、群聊内的资讯比公开平台上的资讯更普遍的过时、能引起关注的资讯比转入群聊的资讯更普遍的过时…不夸张的说,我直接读英文内容后平均一个礼拜才能在中文网络中看到,且绝大多数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重视;

褚:挺耽误时间的。如果你知道某个或某几个群聊里经常会发红包,恐怕你就什么都干不了了,哈哈,别跟我说什么外挂,要多猥琐才会装那种玩意;

卫:吹捧。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好像还没觉得中国人这么喜欢肉麻的吹捧,是不是社交媒体应用把全国最著名抱大腿专业人士全集中起来了?我的密集物恐惧症都犯了;

蒋:逐渐并越来越快速的冷淡。这好像是个最普遍的趋势吧,不管多大规模的群聊,最后都会分裂为一个个小圈子,而且大多数人有种担心错过信息的病,于是人们并不退群,也于是那个群就变成了TL,一个广告栏……

沈:负面群体效应。时间长了你会能感觉到自己的水平被拉低,这不是自恋,每个人都有自己偏重的值得骄傲的领域,而你很难在社交媒体群聊里找到切磋的价值对象,如果你一直盯着群聊,你自己的领域水准就会停滞,甚至滑落。如果你能持续保持不怕得罪人的特色,或许还能滑落得慢一些;

韩:难以形容的低端。给我印象最深最刺激的恐怕就是版权意识低下了,不知道什么人开发出来一些工具,可以下载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上的小视频,下载到本地后它们就在中国局域网的小群聊里传播开了。别误会我对此没有偏执,包括GFW和形形色色审查在内的中国当局的各种管控,让人们很难接触到有价值的资讯,这类传播可能在一定层面上是好事,远大于版权的损失,但问题并不在这里,而是——传播者选取的内容大多是些没什么价值的、甚至是英文网络里著名的假消息,比如极右网站妖魔化移民和少数族裔的那种视频,恰恰就是这类假消息,被传播得最快、扩散范围最大。那是肯定的,它们的制作意图里面就包含了对吸睛度的追求…… 这就惨了,本来群聊就封闭、很多中国人无知,你再在隧道里灌入一堆这种玩意!……其他类型的低端基本属于中国社会没进化的结果,比如未经许可发布他人照片甚至私人信息的没教养、出口成脏的冲动型自恋、各种歧视性措辞,总之你要是希望生气的话,中文群聊是个不错的选择;

杨:换平台无益。比如加密应用,telegram和whatsapp,原本吸引到的都是对审查和监控比较有意识并厌恶的群体,他们追求言论自由,这点上应该比习惯性自我审查和隐私无意识群体高很多了,但是,这样的人太少,其结果就是,他们的选择结果却是把自己装进了隧道,与外界隔绝了,他们的基础认知并没有得到提升,加之隧道化后迅速偏执,于是……就是你现在看到的那样,无力评价。某种程度上,单一语种的twitter用户和设限为熟人关系的Facebook用户,有着同样的下场……

剩下的字数不多了,到此为止。其实列出一百个毫不费力。简要分析一下。

对于“钱”的观点,可能少有人会感同身受,毕竟大多数用户不是来这里学习的,中国网络用户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来就普遍的低。“李”也表达了近似的意思。比较普遍的是,躲在微信里贩卖观点,却拒绝国际媒体的采访邀请,很难理解这种奇怪的表现欲——请不要引用中国新国安法中的条款,它不该是自我审查的理由。

社交媒体有天然的舞台效应社交媒体时代就是冲动文化的蜥蜴脑统治时代,这些以前都详细分析过。如果您真的希望提升自己,建议学习并熟练批判性思考,放眼更大的互联网空间,而不是聚焦群聊。

“孙”的意思是关于联合的预期,恐怕也很少共鸣。包括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在内,多次迹象显示他们对社交网络的基本能力“联合人的力量这点,一窍不通,也就是说,没有相关意识。这不仅给对话造成了阻碍(互相听不懂),并且直接影响着某种预期的真实状况。你有必要调低相关预期。

我不想给“周”做太多评论,他的意见中暗含着互信度低下的表现。但不否认他所描述的这类现象的存在,不过如果您真的有切磋的意愿,那么还是要建议您主动贡献智识。

“吴”的说法让我想起一篇比较热门的网络文章叫“饭局姑娘”。我个人不相信女孩子会傻成这样,尤其漂亮女孩。不过您要是想从群聊里找真爱的话,可能真的要失望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社交媒体是死宅人士的福音。

我简单的说说为什么。首先展示下难度。从古至今总共有1000亿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现在总人口70多亿,也就是说人类的死亡率在93%,如果您的真爱是随机匹配的,那么有90%以上的几率他们已经死了。当然您可以期待自己的真爱还没出生,于是这不是最糟的。

一般人都会希望自己的伴侣和自己年龄只差几岁,这要求比标准年龄诡异指数Standard Creepiness Index(SCI)还要苛刻,有了这个限制能选的就只剩下不到5亿人了。那么性别和性取向问题呢?文化和语言问题呢?这样一来范围会越缩越小。如果您每周七天每天8小时全泡在社交网络上,并且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爱,理论上讲在您不间断的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后,应该可以从社交媒体上找到真爱。加油。

“郑”和“陈”有点像,虽然角度不同,我在包括《传播、表达,和公开平台的冷淡》在内的多篇旧文里分析过这个问题,虽然表面看起来它不科学——因为如果察觉到过时和无趣,说明当事人对此有充分的对比,那么为什么当事人自己不主动把那些有趣和新鲜的资讯带入群聊呢?

就这个疑问我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他们表示自己尝试过这样做,但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力,除非很多人一起做这样的工作,也就是掀起一个小的关注风潮,才有希望调动群聊的眼球。群体效应嘛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有些时候“炒”这个词不完全贬义的原因就在此,因为不炒一下你很难突破群体效应。“王”的说法也包含在这里面,还有“沈”和“韩”。

关于“绝大多数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重视”这事儿,那要分为两部分来分析了:1、什么是有价值。价值分为两种,公共价值和私人价值,对于前者,在没有公共议题参与意识的人群里,它自然就不会存在,而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至于为什么详见nobody cares这篇文章的解释;对于后者比较复杂,因为人与人的差异很大,一个人在此时和彼时的意识和心态差异也很大,于是在某一点上很难碰撞出足够大范围的共鸣。

2、什么叫得到重视?或者是如何才能吸引人的好奇心。什么是好奇心?人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和见识,有欲望在此基础之上更为深入的探讨,那就是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一无所知,也就丝毫不会感兴趣了——知识越丰富,好奇心越大,好奇心带来更多的知识和见识。这就是为什么无知者一般会比较无趣。于是一条信息能获得重视,需要它的基本要素存在于人们的基有认知里面,稍微高深一点点就肯定不会被重视了,如果您面对的是一众只会抢红包和刷表情的网民,您还不如直接发个大红包,肯定能获得重视。

“冯”的意见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你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况其实已脱口而出——语言背后的动机》,尤其后半部分。这篇旧文中分析了口水化语言风格的弊端,还有另一篇《从为什么不吐槽说起》,中心意思近似,但如果希望解释为何“丧”的气氛最容易帮你捕获共识(轻松获得人们的认同),这篇文章就写不开了,不过您可以通过分析特朗普的竞选宣传来感知这点,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丧”不是结论而是过程,目标是证明“你们都不行,我才行”。很教主范儿啊有木有。

不管怎么说,摆脱群聊局限回归公开平台都是不错的趋势,如果真的能形成趋势的话。目前还没有,毕竟“信息错失恐惧症”是很强大的,它指的是:为了避免错过新消息而去频繁的检查社交网络如 Twitter 和 Facebook(中国对应的也许是微博和微信)的类强迫症行为。

无数的研究显示,社交驱动的错失恐惧症源于一个人隶属于一个群体的原始欲望在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有一种新型的错失恐惧症就是寻找新闻。寻找新闻的冲动或者是源于发现新闻后的大脑化学奖励,或者是原始的行为本能——从监视中获得满足感,或者是源自洞穴时代祖先探出头查看捕食者。在危机来临时,大脑会高速运转寻找信息帮助我们生存。

不过专家建议,受到错失恐惧症或新闻错失恐惧症影响的人暂停使用社交媒体,也许你会发现生活会更美好,压力会更轻。

给我说,社交媒体的利好不胜枚举,弊端亦然,如果您希望自己泡在网上的时间不是虚度,那么请准备两件武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素养。如果您真的想精神脱支,它俩同样是关键装备。

 

评论

Priligy Bestellen Rezeptfrei Domperidone And Newzealand Pharmacy Propecia Free Offer <a href=http://gnplls.com>levitra medicamento para impotencia</a> Doseage For Keflex For Sinus Infection Cialisis Buy Amoxil Generic

Compra Cialis Online Senza Ricetta Medica Pyridium Where To Buy With Free Shipping Norfolk <a href=http://cial40mg.com>cialis vs viagra</a> Cialis Viagra Preis Viagra Cialis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