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y cares 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泡泡特约)日前,一位网友在一面石墙上用马克笔写上了两个字:nobody cares。几分钟内就在Tumblr获得了近70万的点赞,足见寂寞无助之感是有多大众。现在是2017年,自我中心主义前所未有的至高点。

当被问及“理想是什么”时,一名四五岁的孩子仰着天真稚气的脸坚定的说:“赚大钱,做王健林”。

魔兽世界最热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些玩家,在问及游戏的魅力时他们说:“在游戏中,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我是英雄、是超人和上帝”。那是一副骄傲和自嘲混杂在一起的表情。

以下这些头疼病定有一款适合你:网络声援高调、高热,具体动员却少有响应;

知识分子和学者们猛追热点、只求点击量,放弃理想主义追求,从公众社会中隐退;

极端主义高涨,政治前所未有的针锋相对;

民粹政客纷纷崛起、地摊伪媒体膘肥体壮,真相是什么鬼?让你开心才是唯一目的;

痴迷电子游戏的人越来越多,网吧猝死事件频频登陆新闻;

没人愿意讲理,一切都可用“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来解释;

男朋友劈腿让你措不及防、女朋友剁手俩富二代绑一块都不一定养得起;

亲戚朋友不再走动,逢年过节抱着手机就够了,身边一片冷清;

不发红包没人会搭理你,甭管你说的多正确、立场多正义……

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

私人订制的生活

前面的情绪有点低落了,现在扭转一下,说点高兴的玩意:你有钱了。

人们真的有钱了,大多数人的薪金收入都能让他们的父辈嗔目结舌,中产阶级体量大增,奢侈品市场跃跃欲试。更好的消息是,科技飞跃了,帮你从各种繁重的工作生活中解脱出来,充裕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当然是“为自己而活”。

一切都是为你而来!整个经济大厦的架构已悄然改变,从工业社会的生产者经济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消费者经济,它围绕着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兴趣、个人形象和内在的幻想而运作。过上私人订制的生活已经成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正常需求,也成为中国中产的潮流走势:

你可以用药物和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让食物去适应你的过敏症和生活观念;你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量身定制的健身计划、抽脂手术和植入式芯片来改造自己的身体;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车型、个性家居装修、和潮流DIY衣着来表达自己的品味和态度;不用辩论了,你随时可以找到符合自己政治观点的媒体平台;沉醉于小圈子吧,你甚至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社交网络,确保你发的每一条信息、每个状态都能获得赞美……

整个世界都在围着你转,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气吞山河。

从个人情感到政治、商业,如今生活的每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塑造了新的常规和预期,社会性正高速下降。人们无法做出长期承诺,对所有不能直接或立即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人和观点越来越没兴趣,甚至无法容忍它们的存在。同理心弱化了,“HELP”没人理的调侃漫画在网络上热传,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人类之间存在共同点,歧视问题再次高涨触目惊心……某些信念正在崩塌,#theNewNazi 的标签给民主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讲真,美国可能不该为Charlottesville 近日的新纳粹骚乱感觉惊讶,美国社会评论家 Christopher Lasch 早在1978年的一场主题为“自恋文化”的辩论中就这样说过:个人主义的逻辑已经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社会斗争,我们正在进行着Thomas Hobbes 所说的“与所有人的战争”,这种战争摧毁了我们的快乐和存在意义。

然而,把当年这段悲观者先知的言论放在当下看你能发现,他悲的还远远不够呢。如今,自我为中心和高度自恋变成了主流,及时行乐才是众望所归。火爆的短线交易、各种浮躁的创业泡沫、跳槽还要跨行业、闪婚闪离一夜情,一切只为当下,瞬间即永恒。

随着人们对即时回报的不断追求,新的社会经济体系应声而动,并不断升级升温,共同行动和个人承诺消失不见了,经济体被锁入了一个‘过热 - 崩溃’的死循环。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短视,倾向于避免复杂的长期问题,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气候变化,却为什么直至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你才听到全球的一片哗然?

买买买!赶紧醒醒,说的就是你

共产党面对中国经济低迷不振的现状第一时间想到的方略就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它为什么如此坚定?它心里有谱。所谓的改革开放让人们不仅有了钱,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变,中国人从美国人哪学到的唯一东西就是物质主义,并将其弊端登峰造极地呈现了出来。

新经济体系最擅长的就是把你的‘需要’和你的‘想要’,混为一谈。获得个人满足变得如此容易,自我与市场的界线几乎消失殆尽,市场这台侵略性机器正在横扫它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切障碍 ---- 市场与自我、市场与心理正在前所未有的融合。

某推广专家曾说过:几乎所有商业行为背后的动因都是消费者的个人理想,即消费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个强调自我表达的时代,你选择的产品、名牌、机构、甚至伴侣,正是这些东西在构建你的外在人格和层次……社会学家观察到,中产阶级甚至认为爱情本身也是一种“互相探索无穷无尽、无比复杂、令人兴奋的自我”,的机会。这和电子游戏世界中的装备决定胜负的逻辑有什么区别?

如今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需求驱动的,而是被人们内心世界的无形标准驱动的:包括你的理想和希望。想想你为什么而购物?为了追求新奇感和社会地位、为了重振受损的自尊、为了缓解平庸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失望、为了逃离办公室政治的复杂和奴役、为了反抗城镇一体化令人窒息的统一性、为了摆脱疾病和衰老带来的无力感……买买买!

商品的功能几乎类似于阿片类药物,人们正在通过花钱来调节所有类型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生产者经济的田园牧歌早已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竞争还有竞争,你从电子游戏的主题演变中就足够看出这点了。铺天盖地的只有市场宣传和洗脑广告,然而你在厌倦的同时可曾想过:一旦消费者成为经济活动和公司利润的中心,自我的死亡就已注定。

市场注定会冷酷无情的改变自身复杂的结构和过程,来吞噬消费者的自我,因为只有消费者无穷无尽的欲望才能消化掉庞大的产出,这些产出永远不会停止增长。或许换个角度看,个人自我会很欢迎这种侵蚀,因为进入这个循环意味着自我表达的力量持续不断的转移和扩大。

一度令人兴奋的大数据技术根本无视复杂的时代性问题(相关隐私问题早已说太多了,此处不赘),而是利用这项技术帮助市场进一步吞噬消费者的自我 ---- 用大数据开发出逼真的游戏,更多量身定做的个人技术,谷歌甚至把整个数据经济放在了就离你大脑几厘米远的眼镜上。

很明显,个人即时欲望被不断加强的满足,其结果就是越来越难以达成一些长期的、对社会群体有利的条件。合作价值、耐心沉稳、共同目标变得一文不值,安全感急速下跌,社会互信不再。当我抱怨中国人不关注某些重大议题的时候,有朋友回答我:“大家都在过自己的小日子呢,没那个心思”……我们还能重现二十多年前的街头盛况吗?

冲动的背后是焦虑

物质需求被满足了,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却无法继续被满足,比如更高的自我价值、以及后物质主义时代的抱负。美国的气候政策专家Michael Shellenberger 曾经发明过一个词来形容当下该国的有钱阶层:“不安全的富裕状态”。

更可怕的是,20年前的美国人也曾被焦虑和愤怒困扰,但那个时候人们倾向于采取政治上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而目前的文化,却把民众推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2013年的数据显示,投票率在下降、公共生活的参与度在下降、志愿者减少、连亲密朋友也减少了---- 自我提高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大部分人根本无暇顾及那些“跟自己没关系的事儿”。----- 自我追求变成了自我沉迷和自我孤立。

Bang~ 特朗普时代来了,这一重大刺激真的惊醒了部分美国人,某种层面上应该说是好事。然而,copy美式物质主义的中国呢?中产阶级壮大的结果尚不可预见。

过度关注短期和暂时价值的冲动主义可能会变成这个时代致命的弱点,它所能解释的东西一篇文章内根本写不完。

美国媒体直到去年大选后才开始针对左右两派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性分歧,展开讨论,它们说得没错,这是“前所未有的撕裂”。这种撕裂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发明,人们在逼着你站队,原本可以讨论和解构问题的社交媒体变成了法庭 ---- 你被告知只需要说出支持还是反对!中间立场正在被消灭。

所有人都在追求那瞬间的快感,拉黑功能可以让你看不到任何不同意见。

对短暂的快乐和满足的强调,其最终产物不过是焦虑。以短期的自我利益为目标的文化意味着灾难迟早要发生,至少在潜意识层面,很多人都明白这一点。贫富差距在扩大,政治枷锁在勒紧,极端主义盛行,愤怒情绪日益堆积。

这是一场新的战役,也许能就此推动另一个新变革的实现,也许,就此沉入永无止境的欲望黑洞,被金钱埋葬。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