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了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东西——虚无、悲情及“戾气”的根源

(泡泡特约)长期存在的文化偏见阻碍了对情绪的研究,这些偏见认为情绪不仅危险、而且不值得分析,比如它们会造成分心、削弱理智、甚至破坏价值观和理想,它们带来冲突。就连经常和人的情绪打交道的精神分析师也会忽略情绪的作用,他们满脑子都是原始驱动力,试图回避更微妙、更复杂的情绪精神领域。

然而,现在必须明确这点了:情绪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人究竟有多少种情绪,如何进行最优化的情绪分类,以及如何决定它们是先天的还是习得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这样的观点:在进化过程中,人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如认知一样,它在意识之外它们塑造我们的行为,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反思已发生的事情时,才能意识到情绪的存在——行为先于情绪意识——这就是神经学家Joseph E.LeDoux创造的“情绪潜意识”概念。

情绪和认知过程互相重叠,它们一直在起作用,但很难被察觉,也无从解码和解释。也正因此,察觉患者没能意识到的情绪成为了心理治疗师的谋生手段。情绪唤起的不只是一种心不在焉、或者对宁愿遗忘的事物不合时宜的提醒,这种唤醒本身已经变成一种危险的信号

打压和严管制造给这个社会的是一种长期持续的低水平焦虑,就像耳鸣那种噪音,无法消除,只能拼命绕避,比如使用代偿机制(金钱、物质、名誉、娱乐等)来转换注意力,很多人一直在这样做,创业狂人、工作狂人、健身狂人、宿醉者,包括盲目的爱恋……但代偿无法持续,总有中断的一刻,于是“耳鸣”不断来袭,无法预料无法控制。就如同深夜,你走出热情喧闹的KTV,一瞬间侵入漫无边际的夜色,那种强烈的反差,从热油锅里拎出来直接投入冰水的感觉。

这种噪音阻断了其他情绪反应,它的背景让人难以感知清晰,偶尔人们会因此暴怒,就是你经常能看到的、被他们形容为“互联网/现实社会戾气过重”的东西就来自于此。打个比方,当你在商场里排长队、或者在乱糟糟的环境里漫无边际的等待,看不到希望的你会萌生一种挫败感,甚至引发暴跳如雷。这种愤怒显得很意外,它与场合太不协调了,更重要的是它于事无补,给不了你任何帮助。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一位你看着不顺眼的人,他很可能会变成出气筒。

我们可以对此表示理解,将注意力集中在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上,回顾它,找到引发深层情绪的源头。这种回顾能给人一个机会,把混杂在一起的情绪分解开来。这种梳理对饱受挫折的民主派人士更为重要——愤怒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长期无力的尝试,你认为人们不理解你的执着,不信任你的理想,不能体会你的困境,更无从感知你深层的绝望,于是你愤怒的对待他们、脱离大的群体,你拒绝心平气和的交流、认为自己讲得已经很清楚了,积极的否定他人、除了绝对支持你的人,你的互信能力开始下降,加倍孤独,你也许会悲情、虽然在旁人看来像是孤芳自赏,也许会偏执、把自己原本合理的观点极端化表达,甚至会刻意展示一种自弃的态度、把自己投入成瘾物品的泥潭……

这种情况下,你对痛苦的感知会更加强烈,你会主动去强调它。能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两个渠道:死亡和痛苦,强调它们的下意识源于寻求存在感,尤其是在持续奋力却看不到前景的状况下,你的陈述将变得更加悲情和虚无,你心里有一个声音:“我在坚持”、 “我是勇敢的”,然而你的耐心越来越弱,你在寻求援助,却同时推开伸过来的手,因为你还没能体会到、或者无法接受自己变得脆弱这个事实。

——情绪背后的动机——


神经科学家Antonio Damasio认为,人有三种必要的情绪水平:1、背景情绪,类似于心境,它弥漫在我们所有的体验之中。2、作为潜意识信号的情绪,引发行为的反应。3、情感,意识层面的情绪,作为制定计划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是很有用的,它是关于世界重要信息的指示器,它们唤起并发动身体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行动。意识不仅为我们提供信息,还帮助我们参与现实世界。

就如上述案例,愤怒和焦虑不安来自于对背景情绪的反抗,那些噪音,它一直存在,提示你危险。为了应对情境中熟悉的危险信号,人们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惊恐相叠加的情绪,它让你感受到被阻挠,最终对“徒劳无功”报以愤慨。

大脑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加工恐惧,就像其他情绪一样,恐惧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来加工,这样情绪就能以更为复杂的方式与长时记忆相连,从而引发微妙的反应,比如“没用的,这些我都试过了,你们是在浪费时间”、“我不需要解释,不明白是因为你蠢”……(心理情绪)。但情绪也可以绕开大脑皮层直接通过杏仁核加工,这种时候它会产生强烈的和直接的反应,就如战争中感知危险信号那样,你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敏锐,但这种反应难以被抑制和控制,它有可能让你将事态扩大化理解,表现更为悲观(应激情绪)。

情绪加工是无需意识参与的,但当意识到情绪时,我们就可以审视或者抑制自己的第一反应,选择其他输出方式。对于上述案例来说,你需要注意到与无助感相连接的愤怒,观察这些情绪,能帮助我们与深层的恐惧和焦虑取得连续,从而化解它。

有表情研究之父称誉的Paul Ekman分析出七种基本情绪,可以把每种情绪看作是进化的一个主题,但每个情绪的表达方式会依据文化和个人差异而不同。这些变化以复杂的方式互相叠加,因此我们很少会能感觉到单一的不夹杂其他情绪成分的情绪,它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Ekman指出,就如交流内疚、羞耻或者尴尬情绪,没有任何进化或者个人的好处,于是人们选择隐藏它们,不希望被人发觉。

文化和文明大大提高了人们掩饰情绪的技巧,很会误导他人,使旁人相信我们正在经历与实际感受完全不同的情绪。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善于使用语言去掩饰,操纵情绪信号。但与语言不同,情绪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同时控制的动机同样强烈,如果低估它们、或者假设它们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可能就会犯错。

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比重和程度不同罢了,另一个关键的不同就是, 有些人能感知到不正常,有些人感知不到,有条件获得协助的是前者,要先把后者变成前者才有希望介入。但不言而喻,很多人会拒绝协助,因为在他们麻木状态下的感知中,这些压抑就如同一种可以成瘾的东西、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东西,于是被误会为“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它被淡化了,有可能“出现一片空白”,仿佛失去了目标,会焦躁。但这真的是一种误解,它只是惯性带来的。

理解隐藏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我们破解互相矛盾的信号,以及提升共情能力。但你发现自己不再频繁为一些资讯的出现而惊讶或悲哀的时候(似乎变得麻木),其实有可能正处于危险状况,“不奇怪”、“意料之内”不是解释,你应该掌握自己是否正处于压抑状态、是否下意识阻断了共鸣渠道。类似现象一直在频繁出现,只是少有人会去观察和收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当我使用英文与患有抑郁症的倾诉者交流的时候,会有中文朋友感觉好笑,中文表达者透露出的“冷静”有些让我不知该如何形容。

自我麻痹是一种心理平衡机制,这种社会状况下无法感知自我其实也不算奇怪。美国有很多抑郁症互助组的网站,看那些故事时我觉得很感动,主要因为它们透露了当事人敏锐的自我感知能力,这点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对于心理协助者来说,而中国的同样状况的患者往往都无法如此清晰的表达(解析)自己。

你可能认为,只有专业的心理分析师才可以掌握分解情绪、体察他人的敏锐洞察力等直觉技能,其实它并不复杂,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到更好。

(author:Luke Seacord

 

评论

Cialis Forum Doctissimo Viagra Pillole Taking Amoxicillin For Tooth Nerve <a href=http://buycheapciall.com>viagra vs cialis</a> Priligy Generico Mexico Vente Du Cialis Sur Internet Buy Celebrex No Prescription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