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纠纷:报纸报道有用,还是微博讨论有用?

文/
Anonymous (未验证)


文/刘冬舒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近年来面临越来越多的劳工纠纷。日趋频繁的罢工及示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官方倡导下显得更加严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媒体行业的市场化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崛起,官方话语之外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何应对当今的媒体报道也成为执政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博士生CairnsElfstrom在2014年美国政治学年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同时关注了这两种趋势。他们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官方回应和管控关于劳工纠纷的媒体报道的因素,并同时探讨了媒体报道对劳工纠纷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采取了由Bandurski及MacKinnon等学者提出的“控制2.0”理论。该理论认为,官方已经不再试图封锁所有消息,而是会选择开 放一部分自由报道。基于此理论,研究者认为“公开性”、“合法性”及“动荡性”会影响政府控制媒体报道的力度,即越被大众知晓、越诉诸官方认可理据(如外 资工厂工人诉诸民族主义)及越不可能升级成严重冲突的劳工纠纷越容易被允许报道。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根据此三个方面提出了7个假设:1)社交媒体和报纸两者之一的增加可以带来另一者增加;2)政府倾向于允许甚至鼓励报道涉及外资企业的劳工纠纷;3)涉及国企的纠纷更少会被报道;4)涉及越多工人的劳工纠纷 越容易被报道;5)交通行业工人的罢工更容易被报道;6)结果对工人有利的纠纷更可能被报道;以及7)涉及暴力行为的劳工纠纷更不可能被报道。这其中前三 条假设属于合法性,第4-5条涉及公开性,而第6-7条涉及动荡性。

针对这些假设,研究者通过百度搜索了2012年全年393起劳工纠纷的媒体报道情况,并利用香港大学的数据库取得了微博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论文显示了如下结论。

在合法性方面,微博报道的增加提高了报纸报道的频率,但其提升效果较为中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身份并没有影响媒体报道的频率。而公开性方面,交通行业工人罢工的确更容易被报道,但涉及工人人数与报道力度的关系却并不显著。数据显示中型纠纷(数百人)比小型纠纷(数十人)更易获得报道, 而大型纠纷(数千人)却相对被报道较少,这也许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大型纠纷比较敏感的态度。最后,研究者发现暴力及结果有利工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也与假设相 符。

对微博言论的统计分析则显示出一定的不同。统计结果显示,报纸报道对微博是否讨论某纠纷没有影响,但在微博已经在讨论的情况下,报纸报道对微博报道 的频率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微博用户不倾向讨论那些已经有官方介入保护工人的纠纷,反而倾向于报道有可能升级的冲突。另外,外资企业的确更容易获得微博关注,但他们并非总是负面形象。而国企与非国企则不存在明显区别。最后,数据显示大型纠纷更可能引起微博关注,但规模的扩大同时也减少了相关微博的数 量,这可能反映了微博用户更关注大型纠纷,但官方管控也更倾向于控制大型纠纷传播的力度

研究者同时利用数据分析了劳工纠纷结果与媒体报道的关系。首先,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可能促使官方介入以导致对工人有利的结果,但微博讨论却没有这种效 果。其次,官方更可能介入外资企业劳工纠纷并保护工人,但国有企业却没有类似效果。第三,越大型的纠纷越可能导致官方介入并得到有利工人的结果,而暴力活 动的介入会降低结果对工人有利的可能性,但不会影响官方介入的可能。

另外,本文的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研究者承认其使用的香港大学微博数据库并非随机数据,相反其数据更倾向于统计“大V”等“精英用户”。研究者认为这一“不随机”对分析反而有正面作用,因为“精英用户”大多不是工人阶层,因而可以客观地发表对劳工纠纷的观点。然而研究者没有进一步考 虑精英群体本身是否有倾向,因而这里对数据的解释值得进一步考虑。其次,研究者并没有清晰探讨媒体和微博报道特定事件的数量多大程度受到官方监管影响,多大程度受到媒体自主的报道偏向影响,这方面进一步的区分可能对结论的可靠性十分关键。

本文的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清晰的展现了影响媒体及新媒体报道劳工纠纷的机制,体现了官方对劳工纠纷类问题进行媒体管控的机制,也展现了媒体报道对劳工纠纷最终结果的影响。这些结论,对未来针对官方媒体管理及社会纠纷处理的研究都有显著意义。特别的,本文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控制2.0"理论对媒体管控问题的解释力,同时也证明传统媒体和微博等新媒体在作用机制和表现内容上都存在差异,这提醒未来相关的研究都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以及其带来影响。

本文经合作协议转载自《政见网》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